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新闻系统 >> 学术研究 >> 正文

会稽刻石碑址考析

来源: 录入时间:10-12-23 12:32:33

从史书记载来看,“会稽刻石”无论在秦望山也好、鹅鼻山也罢,尽管记载有所不同,但都是在会稽境内。所以,这块刻石碑在会稽县应是无疑。

二、从会稽刻石的名称来分析,此碑应在会稽境内。

为什么叫“会稽刻石”而不叫诸暨刻石呢?说明这块碑石的地界应该在会稽县境内,而不是在诸暨境内。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二个概念,一个是会稽,一个是会稽山。会稽是一个行政区划名称,而会稽山是整座会稽山脉的总称,即以始皇南巡前的会稽山为主脉,包括东干、西干山脉。其地域遍布山阴、会稽两县的岭、尖、峥、阜、岩、峤、丘等。行政区划是有明确界线的,而会稽山脉则可能超越行政区划界线而延伸,当然,这个延伸是有限的。

然而,我们现在的名称是“会稽刻石”而非会稽山刻石,这是有史料记载的。据载: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五次外出巡幸,共刻有七块碑:最早是《峄山刻石》、依此是《泰山刻石》、《琅琊刻石》、《东观刻石》、《芝罘刻石》、《碣石刻石》、《会稽刻石》。 “会稽刻石”为秦始皇巡视天下的最后一块碑,也是字数最多、书法最好、影响最大的一块。由此可见,“会稽刻石” 中的会稽指的是行政区划名称,也就是秦始皇到会稽后刻的一块石碑,故称“会稽刻石”,而非“会稽山刻石” 。

然而,会稽山是山阴、会稽两县的主要山脉,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,也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。历代文人雅

士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,奠定了会稽山深厚的文化积淀。这里峰峦矗

嶂,巍娥挺拔。“会稽刻石”立在这风景旖旎的会稽山上非常恰当,并十分符合秦始皇作为一代帝皇高屋建瓴的雄才大略和气魄,更符合他借祭禹镇越之目的。因为镇住了会稽山,也就镇住了会稽、镇住了大越、镇住了使他寝食不安的大越疆土,以稳固他的嬴秦江山。

所以,无论从碑石的名称,还是从立碑石之目的而言,秦始皇都是冲着会稽这个行政区域来的,说白了,就是冲着会稽地域内的反秦势力来的,而决不是冲着一座对朝廷毫无威胁的群山而来,群山只不过是他借机厌之的一个载体。因此,我们可以这么说:“会稽刻石”是秦始皇为镇住会稽人民而刻的一块刻石,所以,这块刻石当然应该立在会稽境内的会稽山上。

三、从秦始皇东巡会稽的理由来分析,此碑也应在会稽县境内。

秦始皇为什么要东巡,其目的是镇大越,以稳固其政权。那么,秦始皇为什么要镇大越呢?因为大越曾是春秋时期越国国都,越族历来是一个好战的族群。秦统一六国后,各地的反秦势力还很猖獗,秦王朝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危险。为巩固历尽艰辛打下的江山,秦始皇亲自巡视天下,周览远方疆土,一是借出巡祭祀死在出巡途中的两位古代帝王,一位是南巡途中病死在苍悟的舜帝,另一位便是东巡病死在会稽的禹帝;二是借出巡镇压“天子之气”,也就是反秦势力猖獗之地。

大越曾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会稽雪耻之地。平吴后,勾践成为春秋末期独霸一方的最后一个霸主,所以秦始皇对越地很不放心。    秦三十七年,一位擅长 “望气术”的术士夜观天象后向他进言: “东南有天子气”, 秦始皇深信不疑,认为远在南方的会稽极有可能成为颠覆秦王朝的一股潜在力量,必须镇之。

然而,如何镇越呢?镇压不行,平定天下后再不能用镇压之法。秦始皇虽是一代 暴君,便也深谙治国之道须仁也。“仁者无敌,仁得民心” ,仁治天下是治国方略之一。

大禹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开 国之君,也是上古最伟大的治水英雄,还是他出巡中要祭祀的两位古代帝王之一。然而,这位古代帝王的家就在会稽涂山,这里有他美丽的妻子女娇和可爱的儿子启,他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 的故事被传为佳话。禹崩后葬于会稽,在今宛委山,有禹穴,立有一碑,名“大禹陵” 。越族人民十分尊敬这位治水英雄,一直以大禹为荣,以大禹为傲。秦始皇觉得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机遇,多么好的载体,吾何不借祭禹顺应越族民心,这既可得到越族人民的爱戴,也为镇越巡游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,何乐而不为呢?

|<< << < 1 2 3 > >> >>|

·上一篇文章: 郑板桥“难得湖涂”的来历
·下一篇文章:无
发表评论
版权声明: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,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,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,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(非我站原创的,按照原来自一节,自行链接)。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
转载要求:转载之图片、文件,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,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,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。
※ 用 户 登 陆
登录模块加载中...
※ 艺 术 顾 问
 
※ 名 家 题 匾
更多   

本站网络实名、通用网址: 中国书画网 网址:http://www.ltsf.com 所有信息未经过允许严禁转载
《中国书画网》总编辑: 祝人良 邮编:312000 电子邮箱: zgsfw@163.com
总编室电话:0575-85871084 艺术支持:兰亭书画研究院 技术支持: 华慧科技
浙ICP备 05027670 号 中国书画网 版权所有
Copyright © 2002 -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