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么可以胜过他。在这里,谈谈我自己的经历:当我青年时期,吴湖帆先生的山水画,名重一时。他的画明丽婉约,是一种词境,尤其设色有独到之处,我评他八个字,曰“笔不如墨,墨不如色”。我自知禀赋刚健木强,是诗境而不是词境,尤其近乎杜甫沉郁的诗风,和吴湖帆的设色山水画,各异其趣,禀性不近,学他终不能胜过他。同能不如独诣,我就注意线条,淡设色,不用重色,以免掩盖线条的墨痕,化婀娜为刚健,结果我自辟蹊径,独立门庭,吴湖帆一种婉约的山水画,不能笼罩我,自己定了这个信念,五、六十年来,奉行不悖,至今还在这个基础上,进行老年变法。近代张大千创为泼彩法,一新耳目,风标独异,不愧豪杰之士。当然也是创新的一条路,但我一向反对跟在人后,如果也用泼彩法,跟在他后面,势必和张大千接近。张大千的泼彩法,有他的基础,有他禀赋,是他所长,而恰恰是我的所短,终不能胜过他,我因之多画水墨画,参用抽象画法,同样有我独特面目,得到好效果。
入门
学习中国画,起步不外临摹,等临摹了一段时间,接受传统的技法之后,到大自然中去,才有办法摹写峰峦树石。传统是先代无数艺术家在大自然中不断总结创造出来的,不是自天而降、白手起家所能做到,所以学中国画,不能远离传统,那是无源之水,无根之木,没有发展前途的。每有青年学过西洋画,而没有接触过中国画,到大自然中,面对山峦,面对青山,寸步难行,毫无办法。这是常见的情况。但传统不都是健康的,如果起手学了不健康的传统,风格不高,好像吃的第一口奶,终身受到影响。陈老莲可称豪杰之士,起步学的蓝田叔,虽然他后来成就甚高,而到老还是有蓝田叔的影子,所以初学宜审慎,否则不如一张白纸为好。传统好比一座大庄院,在外面怎能知道它的内部结构,以及轩堂陈设,必须走进去,浏览一番,登堂入室,然后从后门出,了然于心。进去不容易,出来更难。有几个人学画,能够入而能出,这是不容易的。清朝末期,山水画衰颓已甚,无一大家能跳出成法。主要原因,由于历代精品尽入内府,民间极难看到,又印刷术也不发明,木刻本和真迹出入甚大,又不到大自然中吸收养份,丰富自己,只是相互临摹,在故纸堆中讨生活,以致一代不如一代。民国以后才有起色,以至于今,我相信必有一个远胜前代,山水画中兴的高潮到来。
创新
石涛说:“笔墨当随时代”。随着时代的前进,赋予画家的使命,是不断创新。我们应该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,推陈出新。创新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,自古大家,未有不创新者。创新愈多,家数愈大,则影响后世也愈深。中国山水画自从唐代独立成科,经过宋元诸家不断改进,蔚为大国,成为当今世界上独特的流派,唐代以前,山水画空钩无皴。一自皴法的形成,山水画才逐渐趋于成熟,所以皴法的出现,是山水画的一个里程碑,自后作者,只不过在其范围之内,改进修补,或在章法上出奇制胜,或在笔墨上更趋成熟,不能全凭一己冥搜枯索,白手起家,必须学习传统。但是学了传统之后,不能停留于这一点上,必须消化传统,加以改进,主要是“化”,化为自己的东西,闯出一条新路子来,形成自己的风格面目,如是作品才有新鲜感。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,应随着时代而不断进化,对着新事物的出现,发生激情,要求自己去表现它,既感动了自己,也感动了观众,创立新方法,也丰富了老传统。艺术要求新,不新不能抓住人,感动人。这个新方法应用的范围愈广,效果愈好,为人们所承认,学习与应用,对后世的影响愈大,那末他在画史上所占有地位也愈高,决不为时代所抹杀。
附论(书法)
我于书法,所用功夫,不下于画画。十四岁开始临帖,初临龙门二十品中之《魏灵藏》 |